這個包子是老公給取的名兒。
據說吃起來像他兒時(大約二、三十年前)在老家台灣屏東市的救國團門口,一位外省婆婆家門口賣的包子。他們都管那包子叫『救國團水煎包』。比一般秀氣的煎包,婆婆的水煎包塊頭要大的多,一個賣新台幣7元(想想二、三十年前還真不算便宜)。婆婆把包子(不管幾個都擠在一起)放在台灣各小吃攤愛用的透明小塑膠袋裡,用紅色尼龍繩扎口,攤子上還有灌辣椒醬,愛辣的拼命往袋子裡放,到放進嘴裡的時候包子其實已經被折騰得不成形了,但是那煎得酥脆的包子底兒、第一口咬下去的『喀滋』聲、柔軟的包子皮、多汁的肉餡..... 一邊描述著兒時的回憶,老公幾乎把梅子所有的包子都掃光.... 這也算是捧場,往梅子臉上貼金吧?